林语堂笔记15回



再写这个系列,已经换了一本书,《孔子的智慧》。


第一个有趣的观点,什么是仁?很难翻译成英文吧。

仁与人是有联系的。孔孟将仁解释成爱人。但好像不是那么简单的。


孔子常把仁当作一种心境,哪种心境呢?

你所追寻,所获得的状态,即纯乎本然。

林语堂因此把仁译成 true manhood。


而孔子本人品格的动人之处,是和蔼温逊。

“你觉得我有什么话不好意思告诉你们吗,

说实在的,我真是没有什么瞒你们的”。

有一句话,让我很有感触,就是“孔子学问渊博,毕生好学”。

那天看有人问梁文道:你是怎么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呢?

梁真的一本正经去回答。

但,这是一个问题吗?


如果想读,就会有时间读。

如果不想读,有时间也不会读。

没必要通过别人的解答,告诉你读书的方法;

而应该从自己出发,问问自己是否真的体会到读书的好处。


学问渊博,与毕生好学,几乎是互为条件的关系。

凡学问渊博,肯定毕生好学;凡毕生好学,一定学问渊博。

这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习惯。

后人喜欢苏东坡的多,说他面对坎坷,豁达快意,是人中极品。

但追溯历史,却发现这个源头,可以从孔子开始。


在第8章中,孔子描绘了他理想的大同世界。

在大同世界,礼及其中人道主义,已全无用处。

(小康世界与礼有很大关系)

包括男女交往,礼的种种约束已无必要,因为人人道德完美。

不得不说,他是一个太理想化的人。


太理想化的理想,总是不那么容易实现的。

容易实现的,是从小事开始。

礼,乐,诗,书,在优良的传统中塑造自己,进而成为快乐,热情和力行的仁人。

评论
热度(10)
© duoduotalk / 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