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鼠的精神生活



读到一本书《动物的精神生活》。

如果你觉得动物没有精神生活,大可不必接着读了。


松鼠妈妈一窝会生下六只小松鼠宝宝,这些小家伙都缠绕在妈妈的脖子上,就像长了一个大瘤子一样。它们必须那么做,才能被妈妈冒死带离危险区。

白天有苍鹰,夜晚松貂也不闲着。这名字一听就是一身冷汗。

猎人和猎物围绕着树干迅速展开了螺旋形的追猎行动。一般来说,灵巧的那个胜算更多些。


比任何一种动物天敌更凶狠的,是冬天的寒冷。

和刺猬不同,松鼠在冬季不会真正冬眠。它们的身体还需要很少的能量维持生存所需。

记得看过一幅照片,一只松鼠可能刚从睡梦中醒过来,感到肚子咕咕叫,就跑去藏食物的地方找。

可是找啊找,怎么都找不到,那努力回忆并四处搜寻的样子,实在是可爱极了。


只因对于它来说,并不是那么容易。一入冬,一切的模样都变了。

树木没有了叶子,变得光秃秃的,青草也已经枯黄,剩下可怜的几根。最最要命的是,雪会像白色的棉絮一样,把大地严严实实地盖了起来。

倘若小松鼠们一直找不到食物,就很难见到下一个春天了。大自然的筛选就是这么严酷。


松貂吃松鼠,松鼠却不是只吃果实。

松鼠不仅有细长的前腿,还有尖利的长爪子,它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伸进田鸫的树洞,将看起来被保护得十分周全的小鸟儿钩出洞来——吃掉。

啊,松鼠杀生了岂不是非常恶毒?


它们的行为谈不上恶,也谈不上善。

松鼠长得多么招人喜欢,会激发我们的保护本能,但这与善的价值观没有关系。同时,小鸟没有过错,杀死它们与恶无关。

松鼠本尊对于人们有关善恶的划分毫无兴趣。为了在大自然中作为物种存活下去,它们不得不努力去生存。


这时来问个问题,松鼠妈妈真的能感知母爱这种感情吗?她的爱真的会强烈到如此地步,为了保护后代,可以舍生忘死,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吗?

还是说,这不过是激素的把戏?她不过是被动接受而已?


科学的答案:是,又不完全是。

以山羊为例,山羊妈妈认识并接受小羊的过程,开始于为初生小羊舔掉身上的黏液。山羊妈妈温柔地发出咩咩声,而山羊宝宝则会咩咩地回应妈妈。

这是一幅非常鲜明的母爱场景。


但是,有一只特别小的羊宝宝出生以后直接滑到了地上。等发现的时候,裹在小羊身上的胞衣完全干掉了。不论人们如何想方设法,羊妈妈始终拒绝接受这个倒霉宝宝。

它对小它没有母爱了。


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,与人类的感觉比较而言,动物的感觉是没有目的性的。动物的行为和感知都是出于潜意识的本能。而人类的所思所想都是有意识的。

实验证明,现实的自由意志远远落后于潜意识。自由意志只是对脆弱的自我做了一个补偿,起主导作用的反而是潜意识。

比如说,手不小心碰到火,不用思考就会把手收回来;比如,一条热博说现代人已经潜意识认定爱情是个麻烦,而不愿轻易投入进去。


对于动物来说,母爱的感觉(母亲这个身份)究竟是在潜意识的指令下产生的,还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决定的?

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意义。因为无论是怎么产生的,它结果是一样的——松鼠妈妈都会背着幼崽,冒死穿越烈日暴晒下的草地。


理智能够有意识地去处理事物,而本能反应——与恐惧和悲悼、高兴和幸福有关的感知,并不会因为是本能的而被弱化,感觉的强度也不会因此而衰减。

此时,再看到动物们向着动物,或者人类表达感情时,忽然有种莫名的感动,能表达情感是多么美好的事啊。

评论
© duoduotalk / 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