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剧之夜 1



看了一部纪录片,lucy worsley的《歌剧之夜》。

作曲家在他们的创作生涯中,都会有把握到某一时刻的时候,他们会嗅到政治气息,社会气息,然后写出反映当时社会的天才作品。

而作品会把握到行将就木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事物。


歌剧真正发展,是在17世纪的威尼斯。在这里,歌唱家第一次站在舞台上,传达人类的真诚情感。

恰好看到一本书《歌剧欣赏十八讲》,提到为什么歌剧会诞生在意大利。在当时的欧洲,意大利引风气之先,热那亚、威尼斯的商贸活动冠盖全球,这样的地方怎能不聚集最有天赋的艺术家?

意大利歌剧历史最为悠久,传承最为系统,风格也最为多样。别的语言的歌剧大多由自己国家的作曲家来创作,而意大利语被各国作曲家采用。

罗马 

《波佩亚的加冕》蒙特威尔第 现代歌剧之父

《波佩亚的加冕》描述了公元60年,罗马国王尼禄和他的mistress波佩亚,排挤掉善良贞洁的奥塔维亚皇后,加冕登基的故事。

剧中,美德受到惩罚,贪婪和野心得到回报,传统道德观受到颠覆。但观众们心知肚明:尼禄和波佩亚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,生活中他们的下场都会很糟糕。


这是第一部描写真实人类激情的作品(之前是众神)。舞台上,波佩亚甚至穿着暴露的睡衣,在床上蹦来蹦去,而尼禄和朋友唱着歌寻欢作乐……如果让这首歌再走远一点,天知道会走到哪里去。

结尾部分不是通常情况下热情激昂的合唱,取而代之的是一首充满激情的二重唱,这是尼禄和波佩亚在庆祝他们的结合。

尼禄通常是女高音演唱(女扮男装),“他”和波佩亚两个高音声部的歌声混合在一起,充满莫可名状的吸引,那是旋律,还是狂放?


从戏剧角度来讲,最大的目标是使观众极好地融于其中,就像有蛇盘绕在他们身边,但其自身并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境地。


维也纳

《费加罗的婚礼》莫扎特

一出颠覆意义上的歌剧,史上第一次为劳动人民发声的歌剧(之前是贵族)。

莫扎特在一封信中写道,“我不需要一个贵族来教我评判对错,我不是贵族,但我的内心也许比很多贵族更高贵”。这和剧中费加罗的说话如出一辙。


《费加罗的婚礼》描写了伯爵府的仆人费加罗马上要和女仆苏姗娜结婚了,费加罗正欢天喜地的准备婚事,谁知苏姗娜告诉他,伯爵送他们的婚房是不怀好意,是存心要占她的便宜。

费加罗听后恍然大悟,二人决心和伯爵斗一斗。最终,属于第三阶级的聪明勇敢的平民,让伪善荒淫的伯爵当众出了丑。 


有一幕,伯爵夫人和苏珊娜要一起设置陷阱对付伯爵,两人连唱“在微风中”“多么轻柔的一阵风”,然后交换台词,由苏珊娜重复伯爵夫人的话,不知不觉,两人的声音竟然在某一个时刻交织起来,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!

女主人和她的女仆二重唱,接着变成一起平等地唱歌,狡猾的莫扎特在作品中“挑衅地”表露了人们的理想。

约瑟夫皇帝喜欢这部剧,因为他正想控制贵族,而之前受不少伯爵资助的作曲家本人,半年后则不得不搬家到郊外。


那时的歌剧,就像如今的电影梦工厂,广泛地渗入人们的生活。

不曾看过,也会哼唱;看过之后,更加难忘。

当情感可以以歌唱的方式产生交流,语言在旋律的伴奏下娓娓诉说,生活会不会越来越动听委婉了?



评论
热度(6)
© duoduotalk / Powered by LOFTER